扫描二维码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
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s)是一种可作为荧光染料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能吸收波长300-400nm的紫外光并激发出波长420~480nm的蓝色或蓝紫色荧光[1],与机体物质的黄光互补产生增白效果。最早的市售荧光增白剂是由德国Bayer公司1940年生产的,开始主要用于洗涤剂、纤维、纸张、纺织品等外观的改进,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荧光增白剂的应用也逐渐渗透到这一领域[2]。由于荧光增白剂普遍含有芳香胺基结构和苯乙烯基结构,在毒理上有潜在的致癌性,自2011年媒体曝光爆米花桶含有荧光增白剂事件后,人们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的问题关注也越来越多[3-5]。中国[6]、欧盟[7]和美国[8]等国家都制定了允许用于生产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和制品的添加剂清单。因此,建立食品接触材料发泡餐具中限用荧光增白剂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有利用对违禁添加和超量使用荧光增白剂的监管,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