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标准解读
一、标准制订的背景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其传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有报道从确诊患者的粪便和废水中也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由于其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导致其传染性之强,传播速度之快,同时国内外出现多起严重的医院感染、社区聚集性病例事件导致新冠肺炎的流行。新冠肺炎病例和死亡数量的巨增,严重影响全球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对社会、政府和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和影响,已引起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公共卫生领域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新冠病毒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与较强的自然抵抗力,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成为当前首选的防控措施之一,然而我们对新冠病毒理化特性和有效消毒措施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其同种属的SARS-CoV 和 MERS-CoV 的研究。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未能广泛使用的情况下,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精准消毒科学消毒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新冠肺炎病毒在消毒剂灭活效果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数据。同时WHO 指南、中国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及专家建议中相关消毒措施(种类、浓度、作用时间)也不尽一致,均无直接资料证实。积极探索有效的消毒措施和掌握新冠病毒的抵抗力是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微生物学和消毒学专家们高度关注研究的重点,建立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灭活试验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而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面临的境外疫情输入性风险持续增大。为指导科学消毒精准消毒,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暴发风险,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特制定本标准。
二、制定与起草原则
本标准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评价的实验室提供技术指导。按照客观、规范、全面、科学、具体的原则修订起草。
标准编制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统一性、规范性”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本标准。注重标准中各条款的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卫生健康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意见。本标准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评价方法,对于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要指标的制定依据
本标准是第一次制定,作为推荐性国家行业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配套,编写格式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结构和编写》(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编写。技术指标等与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38502《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方法》、《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卫法监发[2002]282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标准、规范、指南的规定相符。
四、标准制订的意义
目前国内还没有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检测和评价相关的方法,制定本标准有利于对消毒剂、消毒器械杀灭新型冠状病毒的效果做出科学的判断,重点场所和单位能够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对新冠肺炎进行有效预防或控制,保护人群健康,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